信息来源:沛县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2-02-28
浏览 次
近年来,沛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系统谋划推进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140项指标达到或超过评价标准,推动城市面貌、功能、品质发生显著变化。
发挥创建引领力,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新路径
2008年沛县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这项工作由此成为一项有传承的事业。沛县坚持薪火相传,把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作为提升沛县城市环境面貌、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创建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一年接着一年抓、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年年都有新变化、新突破。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定期调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印发工作方案,构建起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为强化规划引领,沛县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融入到总规、控规、专项规划等层面,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编制绿地系统、绿道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划定城市蓝线、山林红线和城市绿线,制定生态修复工作计划,以整体性、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来统筹引导。
沛县还认真梳理群众最关注、社会最期盼、城市最需要的短板,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补什么”原则,5年来共实施园林绿化工程近100项、投资10亿元,支撑创建落地实施,使绿色生态成为沛县发展的靓丽名片。
增强创建竞争力,塑造美丽宜居城市新风貌
精心实施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加强城市文脉、绿脉、水脉融合,打造自然景观与文化元素融合、古沛底蕴与时代气息相映的绿化景观精品,彰显都市田园自然风光,形成“城在园中、绿在城中、人在景中”格局。
大力构建绿色生态空间。以公园游园建设为重点,重抓关键区域、生态廊道、重要节点等,近年来先后建成50余个公园工程,同时加快构建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街区生活公园、邻里口袋公园四级体系。目前,城区已有累计10公顷以上综合公园5个,其它广场、游园、口袋公园57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7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0.68%、42.15%和14.08平方米。
大力实施河道景观绿化。根据城市水系较多特点,将河道两岸景观绿化作为重点,相继实施沿河、滨河西段、佀楼河等河道景观生态改造,老沛龙大沟、正阳大沟等近10条河道完成水体修复、景观改造。目前,丰沛运河生态修复提升工程正在申报国家EOD模式和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试点项目;徐沛运河郊野公园纳入省美丽宜居城市试点项目和省特色风貌地段奖补项目,未来将成为改善沿线老百姓生活条件、促进城市生态空间优化的重要载体。
大力打造道路绿化景观。坚持一路一品、一街一景、一园一貌的原则,因路选景、因景配绿,绿化设计突出乔、灌、花、草的立体搭配,充分考虑行道树品种选择、植物造景应用和生态功能体现,已建成园林景观路101条、林荫路68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大力提升公园绿地品质。实施林荫道路改造,先后对12条道路实施改造、长度约60公里,今年已实施城市核心区生态廊道12.6公里,串连1个广场、2个学校、4个公园、15个居住区以及政务服务中心。敞开绿地空间,对近3万平方米林下空间进行升级改造,对原有开放式公园、广场进行微更新,打造“口袋公园”,让单一城市绿地功能更完善、环境更亲民;将主次干道两侧可敞开单位围墙逐步通透,实现景观提升,打造了文化中心等一批绿地共享的典型代表。同时,对主要公园、道路沿线、景观节点实施“花化、彩化”提升改造。
为增强创建竞争力,沛县还立足实际,大力修复采煤沉陷区,将沉陷区打造为大公园,切实将沉重的包袱变成生态资源。大力提高管护水平,实现了绿化管理由粗放型、突击型向精细型、长效型的转变。
提高创建带动力,系统完善城市功能品质
沛县坚持以创建工作统筹带动基础设施提升、历史文化传承、功能性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健全城市排水系统。坚持“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建设中广泛运用透水砖、草坪砖等透水透气材料铺装,采取集雨型绿地、花坛、绿带的办法,增强公园绿地的集水能力。通过“海绵城市”技术的不断应用,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区积存、渗透和净化,有序打造城市“生态水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景观与生态的深度融合。
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开展城区不积水工程和雨污混流整治,新城区155公里雨污管网清淤疏通,老城区新建雨水管涵3.1公里、铺设雨污管网15公里,有效解决汛期积水“出不去”、污水“无去处”问题。持续开展污水治理,对城区周边主干河道截污后集中清淤整治、岸线修复,真正解决城区黑臭水体问题。加快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向自然村延伸,完成南四湖沿湖203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解决城乡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问题。
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全面实施道路畅通计划,新建改造道路150余公里,合理设置隔离护栏,使道路通行更加安全、文明、有序。开展绿色出行进校园、“绿色出行,从我做起”免费公交乘车等活动,倡导绿色出行理念,培养绿色出行习惯。
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完成82个小区、210家单位、10个公园、16个游园、4个广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城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60%以上,实现城乡垃圾治理减量化、资源化、长效化。获批住建部第一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省住建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乡镇3个。
下一步,沛县将持续巩固提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良性循环,努力建成生态优功能全、宜居宜业宜游的“精、美、特、新”城市典范。(苗永乐 赵澎 孙铜 杜梦醒)